在张家界市,分布着20多个少数民族,以土家族、白族、苗族、回族为主。虽然经历漫长历史阶段,特别是民族间的融合和同化,这些少数民族在民俗方面仍保持各自的特色。
土家族
全国现有人口5704223人,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,湖北恩施。此外,四川省的石柱、秀山、酉阳、黔江等县也有分布。
土家族地区,山岗缠绕,物产丰饶。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,吸引着中外游人。其中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,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。
土家族自称“毕兹卡”,意为“土生土长的人”。2000多年前,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、鄂西一带,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,被称为“武陵蛮”或“五溪蛮”。宋代以后,土家族单独被称为“土丁”、“土民”等。新中国成立以后,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。
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,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。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,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、汉文。只有湘西的龙山、永顺、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用土家语。
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,在经济、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,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。湘西的“金色桐油”,鄂西的“坝漆”,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。
土家族服饰
据史载,有关土家族的服饰宋代称“溪布”、“峒布”、“土锦”等。后受汉族先进技术影响,土家人用自织自染的“土布”做成围裙。到现代,土家服饰发生了巨大变化,但仍保留了许多传统样式。土家族人始终着以琵琶襟为特征的满襟衣。托肩矮领大袖口,滚花边。男捆腰带,女套绣花围裙。头上均包青布帕或丝帕,男帕左方垂一节过耳,妇女全包头。未婚闺女留长发扎辫,用红头绳扎上下两端,额前前留“刘海”。已婚妇女挽上发管,别簪,插银首饰。裤子多为青、蓝色、上结白布裤腰,裤脚短且大。青壮年男子打绑腿,女裤以对衬色布加边,上缀三条均等的梅花条,脚上穿青布瓦鞋,包白色裹脚布。若遇喜庆节日或走亲访友,则另有一番梳妆打扮,如加佩牙签、银牌等。
土家族吊角楼
土家族爱群居,爱住吊脚木楼。建房都是一村村,一寨寨的,很少单家独户。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,小青瓦,花格窗,司檐悬空,木栏扶手,走马转角,古香古色。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,院前有篱笆,院后有竹林,青石板铺路,刨木板装壁,松明照亮,一家过着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。今天,土家人住的吊脚楼已逐步演变为青砖瓦房,许多村寨通了电,还有了广播和电视。
哭 嫁
土家姑娘出嫁,有的前两个月就开始哭了,长的两个月,短的也有十天半月。哭嫁,不仅是一种离别感情的倾诉,同时也是聪明才智的显露。对一个姑娘来说,会不会“哭嫁”、哭得如何,对她的名声、身份都是很有影响的。有些土家族姑娘十二三岁便开始学“哭嫁”。有些父母看女儿学不好,还请来会哭嫁的大娘当老师,教她哭。到了十五六岁,还邀些姑娘伙伴躲在吊脚楼上“试哭”,互相教哭。有些姑娘除在家学“哭嫁”以外,还乘上山砍柴或下溪洗衣的机会互相研究“哭嫁”的技艺,商讨“哭嫁”办法,比试“哭嫁”的本领,一定要使“哭嫁”成功出众!
土家族宗教信仰
土家族在家教信仰方面虽然受汉族影响较深,对汉族崇拜的神妖,也接受过来加以信奉,但在整个土家族宗教信仰中,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本民族的民间宗教。土家族没有单一固定的宗教模式,而长期信仰多神,为多神宗教。突出的是迷信鬼神,崇拜祖先。在所有信仰的神祗中可分两大类。第一类为祖先神,分近期祖先和远期祖先,近期祖先是去世不久的历代祖宗,远期祖先是指宗族始祖和有声望的上层掌权者或民族英雄。近期祖先主要是家先神,家里老人去世,奉为神灵,各户均为之立有神堂,又叫神龛,上供历代祖先,每逢年节和红白喜事必敬之。表示对祖先尊崇。远期祖先神保留较多的是土王、八部大神、向王、吴王、田王等。第二类为自然神。土家族在长期认识和改造自然过程中产生了大量自然神,表现了对自然神的崇拜。主要有梅山神、阿密麻妈、白虎、婆送嘎(一种缠绕小孩的女邪神)等。
寄拜
即“认干爹干妈”。土家人无论自己生下是男是女,都喜好让其寄拜给别人,俗称“打干亲家”,其寄拜的年龄一般在小孩12岁以前。寄拜前,小孩父母要首先提出,若对同意方可寄拜。寄拜时,小孩父母要带上小孩到其“干爹干妈”家去,见了干爹干妈要呼唤一声,并且要磕头,还要带上十分丰盛的礼品前往(一般为腊肉猪腿、新布鞋两双及其它礼品),作干爹干妈的则要给小孩取一个姓名(与干爹同姓,并按其宗族的字辈取名),赠给小孩一套碗筷,一套衣服,表示分给小孩一份自己的“衣禄”。至此后,两家大人便成了兄弟姐妹,小孩亦如此,并且干爹家的小孩及干爹干妈以至同族人只呼其本族的名字,不再以其原有的姓名呼之。
|